阅读历史 |

第512章 电磁场和电报初想(推荐明镜新书)(2 / 3)

加入书签

之间,已经有了电场。

这是所有大臣都能亲眼看到和听到的。

电场能激发磁场,磁场还可以再激发电场,连续的这样扩散,就形了电磁波。

“电磁波是可以接收的,能接收,就能利用。”

这时顺着赵与芮手指方向,距离这边四五步外,工人们放着一个有缺口的铜环。

赵与芮说:“我们再通电,如果那铜环的缺口也有火花跳动,证明它接收到了这边发出的电磁波,只是我们看不到这波。”

随着赵与芮的命令,工人继续通电,给两个小金属球通电。

刚一通电上去,哧啦啦,远处那有缺口的铜球上面的缺口处,就有电光闪动。

现场一片哗然,大臣们像看赵与芮施法术似的,连连称奇。

赵与芮这时又道:“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电磁波,只能看到火光,但我们已经试出真实有电磁波,而既然有波,肯定会有波长,频率,和速度,这是和水波一样的道理。”

“首先可以试波长。”赵与芮让工人把那铜环往两个金属小球靠近,然后再拉远。

现场很快噼里叭啦,响个不停,一会有电光,一会没有电光。

众人像看法术似的,目瞪口呆。

“最亮的就是波峰或波谷,不亮的就是零值,这样就能估算出波长。”

至于波速就不用算了,和光速是一样的。

“你们知道这波速有多快吗?”

大臣们当然不知道,个个一副求贤若渴的表情看着皇帝陛下。

“波速每——息(赵与芮在军推广火枪时,用一息代表一秒)能走几十万里。”

“从我大宋的临安,可以瞬息到万里之外的波斯湾,甚至更远的宝洲(美洲),也都是瞬息而至。”

“我们可以先在这边做个机器,产生电波,然后在波斯湾也做个机器,产生电波,同时也能接受,这样两边就能产生联系,传递信号,这样即便有数万里,数十万里,朕在临安,随时可以和波斯的刘整实时通信。”

“无论多远,当地发生的任何事情,都能第一时间传递到临安。”

“诸位将来远出,不用写信回家,发个电报,瞬息而至,岂不快哉?”

今天赵与芮是带着群臣们开了眼界,大宋最重要的几个发明都正在步入正轨。

当然,实际到运用,可能还需要几年,甚至五年,十年。

但赵与芮举全国之力,以他后世的经验和见识,肯定会少走很多弯路,有生之年,其他不敢说,解决电报通信是肯定没问题的。

科技司最后一路是看橡胶的运用。

橡胶树已经在大宋全面种植,橡胶制成的轮胎,雨衣也正在大宋开始进入军中,由于橡胶的推广,电线电缆也成为了可能。

大宋的马车轮胎将陆续采用金属和橡胶搭配,这不但能保证长途行军的使用,还能增加载重。

但那雨衣做的有点厚重,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水平,但相比起以前的蓑衣可是既轻便又好带,使用时间也长。

而包裹着皮的电缆电线,已经被造出来了,只是现在效率还比较低,朝廷正在改进造电缆的机器。

赵与芮回到皇宫后,立刻召集了几个重要大臣,在都进奏院中,成立新的电报司,为后面铺设电缆准备。

赵与芮在宝庆年间,即十几年就重建了大宋的都进奏院。

当时第一任都院,由兵部尚书魏了翁兼任,副都院暂设秦卓一名,后来秦卓接任都院,并进入内阁。

当时南宋有驿站一千四百多个,陆驿一千一,水驿三百多。

皇帝要求,陆驿每驿配有十人十马,设伍长一人,水驿每个配二十人,三船(都是快船小船,只运信,不运人和货物),全国共需两万人左右。

每人基本月钱五百文,包吃住,跑送加件军情按里计费,每跑多少里给多少文。

当时和秦卓议定,整个快驿司人员加各级官员,一年工资大概要花费十五万贯。”

“维护马匹、船只和吃用,全国全年预计花费在十五万贯。”

“加急奖励和其他(包括驿站维护等),大概也在十五万贯。”

全年开支约四十五万贯。

后来随着大宋地盘不停的扩大,驿站越来越多。

到目前为止,大宋有驿站三千四百六十八个,陆驿两千七,水驿七百多。

全国驿员达到四万多人。翻了一倍有余。

但这个数量和明末是差不多,明末就有三四万人,崇祯一不小心裁了两万多,把老李也逼上了造反的路。

明朝这么点地盘,不如现在赵与芮大宋三分之一,还弄了三四万人,效率又低下,每年投的钱也不少。

当然,赵与芮现在投入也不低,加上每期报纸的投放,每年都进奏院开支已经接近一百六十万贯,好在他财政情况比明末不知强多少倍,这点算是小钱了。

这些驿站从远东地区,到波斯湾,横跨数万里,为大宋运送情报,和现在的报纸,传递皇帝赵与芮的旨意,让赵与芮的圣旨,能随时传到大宋各处。

“不是所有驿站要设点,电缆会通过大部份驿站,通过电缆的地方,当地驿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