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98章 比郑和舰队还强大的水师(大章)(2 / 4)

加入书签

强就大,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迎风面向背风面的推力,再因为是竖帆,就是船帆和船身是平行的,就会把船向背风面推。

但是一直这样推是会翻船的,所以小型的三角帆船走的都是‘之’字形。

可大型船只走‘之’字形也不行啊,所以就产生了多桅船。

采用横纵结合的方式,将方帆和三角帆并用,这样无论顺风还是逆风,都有不错的船速。

必要的时候,可以随时升降方帆或三角帆。

历史上从两桅到三桅四桅,都是逐步进化改进,经过无数代人的试验。

赵与芮现在也是刚起头,第一艘打造成功的多桅船是两桅。

主桅挂方形大横帆,后桅挂三角帆。

这也是著名的卡拉克帆船的雏形,是十四世纪第一种多桅两帆船。

这种船当时出来后,既能在大西洋的强风中高速行驶,又能在地中海多变的贸易风操控自如,很快得到了推广。

现场官员向赵与芮解说了之前他们的短距离试航,的确和皇帝所说的那样,顺风逆风都可以,速度比以前的船快了很多。

他们从临安城出发,到济州岛,来回两千四百里左右,同时用了两艘船,一艘老式船,一艘新式多桅船。

前者来回用了十二天,平均日速两百里,平均时速才八里左右。

新船来回用了八天,平均日速三百里,平均时速十二里左右。

当然,这只是当时的速度,在不同的时间,遇到不同的季风,速度体现也不会相同,总体来说,新船速度大增是肯定的。

赵与芮走在船上,一边听一边看,官员和工匠们对皇帝都是一脸钦佩的表情,因为这是皇帝提出来的,即便皇帝没有参与制造。

赵与芮这时拍拍一根桅杆,突然把四周的船监官员嵇安和几个匠官叫到身前:“这船既然可以两桅杆,是不是也可以三桅杆?四桅杆,然后添加不同的横帆竖帆?”

众人先是一愣,接着纷纷点头,嵇安道:“回陛下,是这个理呢。”

“你们再试试,先弄个四五百料小船试试,三桅或四桅的,然后试着竖横帆各种搭配,看谁最快。”

“是,陛下。”众人赶紧答应。

赵与芮应该知道可以三桅四桅,但不知道纵横帆怎么搭配。

后世的著名的盖伦帆船是前两桅横帆,后两桅竖帆,这也是风帆战船的巅峰了。

“等等。”赵与芮这时又捏了捏风帆:“这是单层的?是不是也可以多层?”

众人相互看了下,接着也纷纷点头,可以试试。

后世的发展就是多层风帆加多桅。

赵与芮只是就把后世知道的东西说了出来,但至于怎么弄,他就不知道了,全得靠工匠们自己琢磨和试验。

最后他抬头看看天色,想起这还是大清早。

这多桅船出来之后,从临安到定海,来回一天都不要,上午出发,晚饭还来的及回来吃晚饭。

他当即转身招呼身后的人:“走,咱们去定海水师大营看看。”

众人纷纷惊呼:“陛下。”

谁也没想到皇帝突然要离京。

但赵与芮道,现在临安到定海一天能跑来回了,去看看水师就回来。

众人劝不住,只好纷纷上船,也顺便试试这快船有没有这么厉害。

启航之后,赵与芮脸色严肃的对一些官员和船场场监嵇安等人道:“三角帆出来后,藏是藏不住的,很快民间也会有人打造。”

“朝廷也不会下旨禁止民间打造,有些东西,不一定是朝廷造的最好。”

“三角帆和横帆的利用,层次的适合,民间自然也会有工匠会有独特的创新。”

“朝廷要做的,就是等民间有相同的船帆出来后,多注意观察,学习民间船厂的优点,为我所用。”

“将来,甚至还会传到海外,如果海外有更好的,咱们也要学习,并拿来为我所用。”

众人听完,纷纷点头,称赞皇帝圣明。

大伙当然是拍马屁,赵与芮圣明个屁。

当初他当魏王时,向先皇宁宗申请白糖专卖五年。

现在时间早就过了,他的黄泥水淋法还保持的相当隐密,民间已经有人知道是用黄泥水弄的,但不知道过程。

民间用了黄泥水后,糖质还是带着淡淡的黑红色,无法做到官方白糖那么雪白。

这肯定还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,即便有的民间糖厂做成功了,也不会告诉别人。

所以白糖的技术,赵与芮估计还能再保持好几年。

而且赵与芮最狠的一招就是给田多的收重税,这让民间想制糖的人,也不会有大量的田地去种甘蔗,所以无论民间糖厂有多厉害,肯定是搞不过官办。

但这船帆是保不住的,你开出去别人就能看到,再琢磨琢磨,也能打造出来。

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说这么大气的原因。

宝庆六年赵与芮的三角帆船问世,加上他六七年来对水师的重视和投入,此时大宋水师无论船速,载重,和规模,均已经超越了大明巅峰时期的郑和舰队。

加上他在船上装载的重炮,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此时的大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