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65章 盐税四千万?(2 / 2)

加入书签

十灶)为两百吨,约四十万斤。

一团为四百万斤

盐业公司五个盐场六团人,约六百户,三千人左右,年产精盐两千四百万斤。

这产量已经超过两宋,但还不如元朝。

不过这是朝廷规定的产量,在全年雨天等影响下,有时小雨,甚至下雪天也能煮的情况下,所以基本是超出这产量的,但雪天即使有太阳晒盐时间也会比较长。

瞿来这时道:“上个月天气较热,有时下雨都是大太阳,可以接着煮。”

“上月产量是三十二万斤,比朝廷规定产量,多了十二万斤。”

“朝廷奖励政策是,五分之一。”

“即这十二万斤的卖价,有五分之一是给灶户们的提成。”

“另五分之一,是盐业公司,所有官员,包括马大使等的奖励。”

“。。我也有?”马光祖真是听的不敢相信。

马光祖在盐场转了转,就知道朝廷政策相当好,下面执行也给力,因为你不能像以前那种中饱私囊,克扣贪污了。

朝廷给每户灶户都下发了灶户经营和分配手册,详细说明,他们要怎么做,能分多少钱,多少粮,如果分不到,随时可以到当地锦衣卫或府衙举报。

每月嘉兴府吏役和嘉兴府锦衣卫都会到盐场来随机查问灶户们,那些盐场官员有没有按时给钱,给的对不对,有没有按时给粮,粮有没有少?

每年不定时,临安和其他地方的锦衣卫,也会过来查问。

说真的,开始瞿来和唐彬还以为可以和以前一样,找借口克扣工钱,现在发现朝廷查的很严,盐税刚开改的头两月,两浙盐场被杀了好多官吏。

之后两人也只能老老实实,按朝廷规矩来。

而且发钱是盐场自己,发粮是当地衙门来人,他们想克扣也不敢,也不能。

那朝廷养着灶户全家会亏本吗?

当然不会。

以一甲(十灶)来计,年产量最低四十万斤,朝廷售出价最低为六千贯。

而一甲是十户,每户算五人计,就算全是成年人,朝廷支出每月为五贯钱,五斗粮。

一甲全年支出工钱,大概在六百贯钱,七十石粮。

然后朝廷会给完成产量的一部份奖金,每年年底,约每户十贯钱,五石粮。

这样全年支出也就七百贯钱,一百多石粮。

相比朝廷得到的六千贯,只有十分左右。

而超出的产量,朝廷可以得到五分之三,灶户和官员都有奖励。

所以现在盐业公司有规定。

每月销售后,留十分之一为支付工钱,留一千贯为公司开支,其余的钱,都上缴制置使商税司,每三个月上缴一次。

马光祖这才知道,自己手上还有一千贯开支可以利用。

而昨天瞿来他们请他吃的接风饭,就在这一千贯里。

“一个月一千贯?”马光祖瞪着眼睛。

“非也,是全年一千贯。”瞿来和唐彬苦笑。

“那得省着点用。”马光祖立刻道。

瞿来两人哈哈一笑。

此时他脑海里也基本浮现出自己盐业公司的创收。

除了工钱和奖励,其余要上缴八成左右。

一甲为六千贯,松江盐业公司五个盐场共六团,六十甲,全年上缴朝廷约三十万贯(这是算的最低数了),实际可能上缴更多。

因为他卖价不是全部十五文每斤,也有二十文,甚至二十五文。

松江产量约两千到三千万斤。

他上次殿试策论,朝廷改制后产量有望达到二十亿到三十亿斤,这是极可能实现的,因为降了盐价,提升了盐的质量,有利于提升销售。

明初人口还没有南宋多,全国产量约七亿斤。

清朝乾隆早期时,人口一亿七千万,相当于两个南宋人口,全年盐产量就达到23亿斤,乾隆十九年时朝廷盐税为七百多万两白银,折算每斤盐平均抽税三文左右,和现在比起来,算是低税收。

赵与芮的盐税算是比较高,但和前面比起来,又是非常低。

马光祖此时想到,如果南宋盐产量能达到三十亿斤,并且全部能卖出去,朝廷税收三千万到四千万贯是没问题的。

即便产量只有一半,十五亿斤,朝廷税收也能保持一千多万贯,足以创下历史之最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